濃濃的科技味兒,成為首個以碳中和為主題的博覽會——首屆上海國際碳中和技術、產品與成果博覽會的最大亮點。而在碳博會首日舉行的科技論壇上,國內外頂尖學者和兩院院士受邀到會,并將綠色低碳領域最新趨勢和進展帶到會場。
外界公認,科技與金融是驅動綠色低碳發(fā)展的“雙輪”。而昨天下午舉行的這場高規(guī)格論壇,則再一次凸顯了創(chuàng)新的意義。正如與會的中國工程院院士、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在開場致辭中所說:“不斷地推進科技發(fā)展,是我們至關重要的重中之重,它可以幫助我們應對最棘手的全球性挑戰(zhàn),包括氣候變化和碳排放?!?/p>
“不可能三角”必須突破
技術對于“雙碳”的價值,如今正日益凸顯。在主旨演講中,賀克斌表示,未來,世界經濟將從對能源的“資源依賴”轉變?yōu)椤凹夹g依賴”,也就是說,技術將成為以后的競爭焦點。因此,必須對全社會能源的生產和消費結構進行系統性重構,拿出全方位的技術解決方案,才能實現能源系統的革命性轉變。
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(fā)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杜祥琬的發(fā)言,也強調了技術的重要性。他表示,傳統觀念認為,能源體系有一個“不可能三角”,就是說“安全可靠、經濟可行、綠色低碳”這三個目標無法同時實現。但是,假如中國要如期實現“雙碳”目標,那就必須把“不可能三角”變?yōu)椤翱赡苋恰?#xff0c;突破口就是科技。
杜祥琬報告的主題聚焦于對我國“雙碳”戰(zhàn)略和路徑進行宏觀思考。他表示,我國的“雙碳”之路面臨很多困難——碳排放總量已占全球30%,人均排放是全球的1.7倍,而且產業(yè)結構偏重,能源結構偏煤。在此情況下,留給中國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時間只有30年,遠低于發(fā)達國家的50至70年。
盡管如此,杜祥琬依然認為,通過健全綠色低碳的技術創(chuàng)新體系,鼓勵產學研合作,中國完全可以高質量地實現“雙碳”目標。他表示,技術的發(fā)展,讓學術界和產業(yè)界重新認識到我國的資源稟賦特點,不再是傳統的“富煤、缺油、少氣”,而是擁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。在當前我國可再生能源發(fā)電裝機總量已達12億千瓦、占總裝機47%的情況下,杜祥琬認為,通過強化技術創(chuàng)新和政策激勵,我國一定可以構建起新的發(fā)展范式,未來可開發(fā)的可再生能源總量是當前規(guī)模的10倍以上?! ?/p>
新成果讓人大開眼界
技術對綠色低碳的決定性影響,是通過一個又一個革命性的創(chuàng)新成果支撐的。昨天的論壇上,頂尖科學家們分享了一些最新科技進展,讓人大開眼界。
日本東京理科大學名譽教授、二氧化鈦能在紫外線下將水分解為氫和氧的發(fā)現者藤島昭,昨天來到上海,報告了光觸媒領域的新進展。他表示,這一科學機制完全可以用于人造光合反應,也就是模仿植物,借助太陽光的能量,將二氧化碳還原為氧氣和碳。實際上,他的團隊目前已制造出一種金剛石薄膜,將其作為電極、置于水中,就可以分解二氧化碳。
在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、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看來,最有潛力的清潔能源寶庫無疑是海洋。他和團隊研發(fā)了一種新型器件——納米摩擦發(fā)電機,使得海浪起浮等傳統發(fā)電裝置無法利用的低頻動能,首次可以被轉化為電。王中林表示,理論上,如果能大規(guī)模部署這一裝置,那么只需相當于北京市面積的一片海域,就可以滿足全國20%的用電量。
2019年沃爾夫化學獎得主、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約翰·哈特維希的低碳研究,聚焦塑料的再生。他開發(fā)了一種化學方法,能將各種類型塑料(一般是擁有很長化學鏈的大分子聚合物),解構為單一的短鏈分子,就像把房子拆解為磚頭,而后可以重復利用。哈特維希表示,有預測顯示,未來25年,人類將生產和消費的塑料總量,很可能超過之前歷史的總和;為此,必須找到重復利用塑料廢棄物的方法,以降低塑料生產的石油消耗。
“研究孤島”將拖累低碳創(chuàng)新
氣候變化作為一項全球性挑戰(zhàn),當然離不開全球性合作。本次論壇上,多位科學家都強調了在當下推進國際科技交流的重要性。
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研究院院長李政援引《自然》雜志此前刊發(fā)的一篇報告。該研究顯示,全球合作為世界低碳發(fā)展節(jié)省了大量資金。據測算,從2010到2022年,光伏領域的全球合作讓美國和德國分別節(jié)省了200億、80億美元。反過來,假如這種合作被打斷,那么未來10年,光伏發(fā)電的成本會不降反升,升幅高達25%。一旦如此,無疑將對全球脫碳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。
王中林也回憶起不久前他剛在韓國參加的一場基礎研究會議。會上,來自中、美、英、法、韓等國的許多科學家慷慨地分享了各自的發(fā)現和觀點,氣氛相當融洽。王中林表示,為解決碳排放問題,基礎研究的國際合作至關重要。
實際上,昨天的高規(guī)格論壇開幕時,其主辦方——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,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、氣候變化與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研究院,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(fā)展研究院,聯合發(fā)布了一份致力于以科技創(chuàng)新促進碳中和的《上海倡議》,其中特別提到加強該領域的全球協作?!渡虾3h》指出,必須打破碳中和領域的“研究孤島”,以開闊的眼光和思路,聯合國際科學力量、開展多學科聯合研究,加強全球協作和數據共享。否則,僅靠一國之力將無法應對氣候變化等復雜問題。
相關稿件